7月29日,理想汽车在理想i8(配置|询价)纯电SUV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碰撞测试视频,如同投入车圈的一颗炸弹,瞬间引爆全网讨论。

视频中,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正面对撞画面极具冲击力,随之而来的是网友对测试真实性的质疑、对双方安全性能的争论,以及一场愈演愈烈的品牌舆论战。这场由营销引发的风波,不仅让理想和乘龙双双站上风口浪尖,更折射出汽车行业安全宣传的边界与争议。

01
碰撞视频:理想“秀肌肉”与乘龙“被躺枪”
发布会上,理想汽车为凸显i8的被动安全性能,播放了两组震撼测试:先是理想i8与8吨重的乘龙卡车以50km/h速度正面对撞(相对速度100km/h),随后另一辆卡车从侧面撞击同一台i8。官方宣称,测试后i8的A/B/C柱无变形、9个气囊全开、电池包无漏液起火,车门自动解锁,展现出“超强安全性”。
但视频中乘龙卡车的状态更引人关注:四个车轮弹起,驾驶室与货箱明显分离,驾驶室几乎倒在理想i8前窗上。这一画面让网友哗然,有人惊叹理想i8的“强硬”,更多人则质疑乘龙卡车的安全性,甚至有潜在客户表示“本想买乘龙,看完视频要重新考虑”。



值得注意的是,理想最初发布的视频中,乘龙卡车的方向盘和品牌标识清晰可见,后续更新的视频却给车标打了马赛克,这一细节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测试“刻意性”的猜疑。
02
双方交锋:从声明到“约架”的升级
面对舆论冲击,乘龙卡车率先回应。7月30日,其官方抖音回复网友称“被摆了一道,聪明人一眼看出假”,并表示法务部门已介入。

7月31日,乘龙发布正式声明,指出理想的测试存在三大问题:
一是严重侵权,损害其商业名誉;
二是自定义测试条件与实际场景差异巨大,误导公众;
三是明确反对贬损同业的行为。

但网友认为乘龙“不够强硬”,连理想的名字都不敢提。
8月1日,乘龙再次发声,直接点名“理想”,称“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,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”,并列举了自身的安全配置,如龙骨框架驾驶室、30%高强钢应用等,强调通过多项国际认证。

理想方面则将责任推给第三方,称测试由中国汽研全权负责,车辆为第三方随机采购,自己未做任何指定。中国汽研回应称测试符合规定,但也承认该测试属于“开发验证”,非国家强制项目,结果多用于车企内部参考。


然而,理想的两位产品负责人进一步激化矛盾:
@老汤哥Tango提议“复测一把”,张骁回应“直播都行”。

这一“约架”姿态让网友评论区“炸锅”,有人支持公开测试,更多人则批评理想“拿安全当噱头”。
03
舆论漩涡:争议背后的逻辑与风险
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点,在于测试的“真实性”与“关联性”。
行业专家指出,乘龙卡车驾驶室需三道独立机械锁同时解除才会分离,碰撞中同时失效的概率极低;且测试中卡车为空载状态,与实际满载30吨以上的运营场景差异巨大,现实中乘用车与卡车碰撞的危险程度远非测试所能模拟。
从理想的角度看,其或许想通过“极端测试”突出产品安全,但过度依赖自定义场景的测试结果,反而可能因“脱离现实”引发信任危机。而乘龙作为“被测试方”,陷入两难:应战复测,若结果仍对自己不利,可能进一步损害品牌;不应战,则可能被解读为“心虚”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对消费者的误导。现实中,乘用车与卡车碰撞的死亡率极高,车企若通过“特殊测试”弱化这种风险,可能让用户对交通安全产生误判。正如乘龙在海报中所言:“生活不是试验场,莫拿生命开玩笑。”
04
结语
截至8月2日,乘龙发布新海报内涵理想“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”,双方的舆论战仍在继续。

但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风波都给汽车行业敲响警钟:安全宣传应基于真实场景和科学数据,而非博眼球的“极端测试”。对车企而言,尊重常识、敬畏生命,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根本;对消费者来说,理性看待营销话术,时刻保持对危险的警惕,才是守护自身安全的关键。
最后说一句:如果你真的买了理想i8,千万别在高速上撞大卡车,别轻信这评测的视频,真的是“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”!
另外,也提醒一下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、品牌营销负责人:新车上市时,极致评测也要注意安全底线,人命关天!

更多汽车资讯,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(auto_sina)